政策解读 >> 返回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示范校建设专题网>>政策解读>>正文

应用型高校边界设定及扩展策略

更新时间:2017年11月08日 11:26点击次数:字号:T|T

应用型高校边界设定及扩展策略

应用型高校需要一个具体明确的方向和目标,需要明晰边界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体系。

一、大学边界的设定: 衡量是否属于应用型高校的标尺

 

虽然“边界意识”强调的是边界的封闭、隔离和保护功能,就此而论,边界具有“止于此”的意涵,但是“知识层面的‘边界意识’主要指通过对知识类型的划分,来划清不同知识形态在功能和旨趣上的分殊”。边界是组织的本质属性之一,任何组织都有边界,大学作为一个学术组织,必然有其边界。“边界决定了谁是和谁不是一个特定社会系统的成员。边界可以是物理性的,比如学校的围墙;或者是政治性的,比如一个政党的成员资格;或者是社会性的,比如某个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边界维持意指保护社会系统免遭外界因素的侵犯”。

关于大学边界的研究,学者基于不同学科和知识结构进行各具特色的阐释。有学者从组织社会学视角指出:“在组织社会学视域中,组织边界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分界线,这些分界线可由组织中的行动者、组织的活动、组织的关系及组织的内外制度来表征。”“大学的边界问题实质上就是大学的规模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的边界就是研究大学的规模经济。”有的学者从谱系的角度指出,大学的边界有物理性边界、地理性边界、心理性边界。在物理的意义上,大学的边界就是“校园”的边界;在地理的意义上,大学的边界就是地区的边界或国家的边界;在心理的意义上,大学的边界就是关于大学的定义以及人们对于大学的概念认同。有的学者借鉴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指出:“大学的边界并不仅是一个明确的地理概念或者物理的界限,而且是大学职能发挥影响力的‘场域’的界限,它表征着大学影响力范围。”从系统论的视角,边界包括物理边界和社会边界。对一所大学而言,其物理边界是围墙,而大学的社会边界则复杂得多,不很明确,具有模糊性,而且与其他组织系统在其相邻部分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割开来。有的学者对大学边界进行伦理学的划分,指出:“面对‘理想的大学’、‘好的大学’这样充满价值判断意味的概念,大学的伦理精神正是为大学划定边界的本体规定。”有的学者从组织理论的视角,指出:“大学边界是围绕在大学组织周围的‘滤网’,而非包裹大学组织的‘甲壳’。”大学通过其边界既维持大学的内在发展逻辑,又有效营造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边界还是拓展大学影响力的场域。

大学边界的设定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教育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大学边界不仅具有限制“止于此”,还有授权“发于此”意涵。大学边界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大学的衡量标准,没有衡量标准,我们就无法判定。科学划定大学边界的意义在于,使大学认识到“哪些是至关重要的,哪些则无足轻重,抓大放小,做好主业”。

二、应用型高校的基本特性: 应用型高校边界设定的根基

 

我国高等学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学术型(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高校,其中,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以学习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定位和职能的不同,决定他们不同的基本特性,因而所形成的边界自然也就不同。



1. 行动者身份多元化———应用型高校边界的渗透性



应用型高校的主要行动者是教师和学生,应用型高校教师入职和学生入学都有特殊的要求。比较而言,应用型高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例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对教授聘任具有严苛的规定:“要求的教师岗位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至少 5 年的职业实践,其中至少 3 年是在高等学校范围外进行,并在有关应用或科技开发方面取得特殊成就。”我国应用型高校目前在师资招聘上,主要还是以引进博士为主,进而通过学校政策激励教师去企业学习和培训,当前也逐渐向多渠道引进方式转变,加大对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这将成为中国应用型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

应用型高校学生身份的多元化。由于应用型高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招生上也倾向具有职业实践经验的学生。在此方面,德国最为显著,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招生中比较看重学生的职业技能经验。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对实践经验有一定的要求,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需要与企业签约,成为企业员工,再到高校进行理论学习。我国在地方高校转型上,对于招生也提出一些新要求,除了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还招收中职毕业的学生,也开始在政策上引导“有条件的高校要逐步提高招收在职技术技能人员的比例”,逐渐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通道,建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德国的大学生通常既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也是企业的职员。这种制度设计内在地要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中一些工科学生选修管理类课程,其目的主要是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当一名工程师,还能当一名企业管理经营者。近年来,我国也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培养过程,鼓励高校开展“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为学生体验工作过程和提升实践能力创造各种机会。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加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引导高校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人才,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型高校要积极主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培养更好更多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总之,随着教师和学生身份的多元化,以及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最终必然会突破传统大学的边界,使应用型高校的边界更具有渗透性。



2. 活动的实践化———应用型高校边界的开放性



大学直接服务社会的职能就是以知识的应用性为载体,以知识的实用价值为标准。因此,应用型高校在职能的履行和活动的开展中更加注重精准满足公众的需求。“高等教育现在较少地属于学术行会和上层阶级,较多地属于广大公众”。也就是说,应用型高校更多地培养一线专业人才,更关注公众的满意度。在人才培养上,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已成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无论国内国外,应用型高校都高度重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与企业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上共同探究,培养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科研上,强调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科研,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教学科研人员通过参与生产、运用他们的学术资本时,他们就正在卷入学术资本主义之中。他们所拥有的稀缺专业知识和技能被应用于生产工作,这对大学教师个人、对他们服务的公立大学、对和他们一起合作的公司以及对更广泛的社会,都产生效益。这便是在技术上和在实践中所涉及的学术资本主义”。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产学研基地、技术转移机构等研发机构,重视应用型研究,通过技术改造、合作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创业投资等形式,服务企业,科技成果应用于实践,解决区域技术难题,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 与城市关系的亲密化———应用型高校边界的拓展性



应用型高校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所在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大学以“象牙塔”为标志与城市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自赠地学院的产生,将大学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中心”。“现代大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修道院式的封闭机构,而是变成沟通生活各界、身兼多种功能的超级复合社会组织”。按照当代大学理念,大学教育应该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威斯康星思想”所强调的所谓州的边界就是大学校园的边界思想,必然推动大学将服务社会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进而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联系起来。大学教学与科研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范·海斯说:“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它和州的紧密关系中。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于州负有特殊的责任。教育全州男女公民是州立大学的任务,州立大学还应促成对本州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知识的迅速成长。州立大学教师应用其学 识 专 长 为 州 做 出 贡 献,并 把 知 识 普 及 于 全 州 人民。”应用型高校不仅为区域培养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还通过继续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方式为区域企事业人员提高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提供学习的平台,从而整体提高区域人员的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三螺旋模型理论”认为:“大学、产业、政府三者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的三螺旋作用应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应用型高校拥有大量人才,强调产学研用的结合,不断加强与区域的互动,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在区域创新中逐渐呈现其引领的作用。

 

    三、应用型高校延伸其边界的策略: 注重内涵式发展与质量提升



1. 整体谋划,提高服务意识

 

服务地方既是应用型高校的重要职能和使命,也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内在诉求。高校服务地方体现在不仅是为地方服务所需人才,还要为地方企事业发展提供策略咨询和技术服务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提高供给质量,推进结构调整,2016 年 175 所高校学位点调整也表明高校正在调整内部资源,集中发展优势学科,打造品牌学科专业。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的选择和建设要充分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既要顺应产业转型所需,又要能够引领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现在的问题不是大学是否需要使自己关心社会问题的问题,而是它们能不能承担它们所应肩负的责任的问题”。当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建设应用型高校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内在地要求应用型高校要有为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服务意识,要整体谋划,在战略高度上就服务地方进行“顶层设计”。“大学的职能是为养育自己的社会服务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以及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首先,要深入分析外部环境。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和鼓励地方高校转型建设应用型高校,是发展的好机遇。我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发展,要深入剖析区域经济和产业企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其次,要分析学校的实际能力以及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对接度,充分论证学校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差距。最后,采取策略将外在需求与内在发展有机结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使学科专业群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培养地方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和开展地方产业所需的应用型科研,提高科研成果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有些高校以自身为原点,以对外服务为半径,将学校周围一定范围的区域作为自己的服务区,并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对接。



2. 制度创新,灵活满足区域需求



应用技术大学设置专门的机构,为更好地与地方经济和产业互动,提高成果转化率,已成为高校延伸大学边界的重要策略。随着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趋加强,大学成为社会的重要机构。“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在若干种意义上的多元:它有若干个目标,不是一个;它有若干个权力中心,不是一个;它为若干种顾客服务,不是一种。它不崇拜一个上帝;它不是单一的、统一的社群,它没有明显固定的顾客”。区域的发展对大学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但在人才、科技等方面有需求,而且在人才和科技等方面也有需求,“当环境变得复杂起来的时候,如果学校希望能够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并能进行适当的自我调整的话,学校同样也会变得复杂起来”。为了有效地应付环境的变化,学校必须简化环境的复杂性,“建立一些专门子单位,其任务就是负责实现一两个组织‘目标’”。应用型高校在与区域和社区合作过程中,需要灵活的工作机制,以适应区域的多样化需求。国内外的一些大学成立技术转移中心或办公室,作为技术的中转机构,专门负责学校的科技成果向社会转化工作。一些大学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而成立的研究中心、研究项目小组等组织,这些组织运行灵活,围绕科研项目进行,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为解决共同问题而协同攻关。

如今,高校的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纵观国际趋势,高校经费中政府拨款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服务地方的教学和科研所获得的外部经费呈上升趋势,并在高校经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大都采取不同的策略,加大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力度,以获得更多的外部经费支持。如今,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科研成果转化所获得的外部经费已成为地方高校转型成效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创建跨越大学和社会边界的组织,如“大学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已经成为高校服务社会和获取外部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科技园区和校办产业还为学校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实训、与区域企业合作提供资金、场地、设备、项目等集成化的服务,实现学校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发展,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带动区域的发展,密切企业和学校的联系。



3. 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发展



毫无疑问,应用型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随着国家提出并实施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和创业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那么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紧密联系,要更接“地气”,要体现应用型,要通过具体的项目带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解决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将培养人才与区域需求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服务的能力。如今,“知识不再局限于智力活动,而是进入了生产过程,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再创造”。知识具有生产性,这必然要增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大学人才培养不能囿于传统的专业院系或研究中心等架构,而要有新思路,这“预示着原有大学封闭的办学体系的终结,要求大学逐步实现从学科规范和过程控制下的封闭系统到与社会环境良性互动的开放系统的转变”。大学尤其是应用技术大学与政府、企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这种合作是互利共赢的。

当前,知识生产已经由传统的强调探索基础知识的“知识生产模式 1”转向强调知识的应用、知识进入生产过程并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再创造的“知识生产模式 2”。与此相应,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要转变传统的教学和科研方式,要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真正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生产过程中,在知识应用和知识生产过程中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将课堂搬到工厂与企业,针对实际问题和难题,将学习、研究与知识应用与生产结合起来,使教学和科研真正融入生产过程,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创新和创造。其结果是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界限模糊,大学与产业和社会日益融合。“知识生产模式 2”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生产更多地源于实际问题,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不但影响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从此,教师要以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核心,以知识应用为重点,强调实用价值,建构面向实践的教学与科研。与此相应,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变化,学生以项目的形式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中,与教师、企业导师一起探究,在为区域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使得应用型高校教学科研一体化。毕竟,教育根植于社会需求,在 21 世纪的劳动力、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市场上,技术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最为重要的因素。由此,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将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是应用型高校延伸大学边界和提高大学竞争力的基本方式。

 

 

 

 

 

 

(编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