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 返回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示范校建设专题网>>政策解读>>正文

新建院校走新路,应用型发展结硕果

更新时间:2017年12月04日 10:18点击次数:字号:T|T

新建院校走新路,应用型发展结硕果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半壁江山”,新建院校立足地方,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己任,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学的新道路。


中国式新大学运动:应对经济新常态

新建本科院校已然中国高教“半壁江山”

21世纪初,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群众渴望上大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一大批新大学应运而生……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需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渐壮大。截至2015年,我国已有新建本科院校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1219所的55.6%,新建本科院校已实实在在地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中国新大学运动”创造世界奇迹

新建本科院校的出现,进一步优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为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态——它们覆盖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通向了地级市、县级市,圆了许多家庭和个人的大学梦;它们成为了许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平台,成为了地方文化保护传承光大的基地,成为了一个又一个地区最靓丽的名片;应该说,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与壮大,创新了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中国新大学运动”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应用型转变正赶上“天时地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节点,迫切需要一大批应用技术人才。但是,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并存,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脱节。因此,必须要引导一部分高校适时转向,转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来。向应用型转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高等教育战略对新建本科院校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发展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首先,新建本科院校最适合转向应用型。它们办学历史短,历史包袱轻,具有改革成本低、阻力小、转向快等后发优势;此外,新建本科院校占据地缘优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天然联系,为地方服务空间巨大。其次,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动力最足。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激烈的招生竞争和严峻的生存压力,转型发展是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能否生存、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因而新建本科院校具备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再次,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受国家政策支持。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最后,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有政策引领。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方案强调“二突出”和“一引导”,即突出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以及引导学校构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立了标准。

新建院校应用型发展“既顶天、更立地”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部分率先进行应用型改革尝试的高校,已初见成效,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的转变正在悄然发生。2009年教育部启动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工作,有效地引导了这批院校向“地方性、应用型”建设与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做到了“顶天立地”,既顺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的需要,又立足地方和产业,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发展之路。到2015年底,超过九成的新建本科院校明确了“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

回顾“十二五”:新建本科院校成就斐然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的新建本科院校瞄准时机,大步发展,不仅实现规模迅速扩张,还在办学定位、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内涵建设方面朝着应用型之路跑步前进,与此同时,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美誉度和满意度也不断提升。新建本科院校优化了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办学定位立足地方,转向应用;注重师资结构优化,坚持外引内培结合,双师队伍得到有效扩充和发展;教学投入力度加大,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办学条件大为改善;聚焦内涵建设,人才培养从“资源输入导向”转向“能力产出导向”,人才质量得以提高。

新建院校强劲扩建,“上大学难”不再是问题

“十二五”时期,新建本科院校(以下所指均为不含独立学院)数量持续增加,以年均30余所的速度强劲扩张,总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极大地缓解了人民群众“上大学难”的问题,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奠定了基础。

省市全覆盖,新建院校助推中西部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生于地方,长于地方,与地方有着天然联系,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新建本科院校设置逐渐向中西部、非省会城市倾斜,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这一时期有58.7%的新增院校位于非省会城市。到2015年,新建本科院校已广泛分布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实现了对196个地级市及计划单列市的覆盖,覆盖率达57.8%,中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占比比2011年增加了2.4个百分点。对于一些地级市甚至县级市而言,新建本科院校的建立结束了当地没有本科教育的历史,并成为了当地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新建本科院校布局的拓展,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亟需的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能力导向”育实用人才,新建院校成地方亮丽名片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实现从“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的转换。“十二五”期间,新建本科院校开始聚焦内涵建设,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资源输入导向”向“能力产出导向”转变,实践教学成为人才培养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推进的“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美誉度和学生满意度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新建本科院校就业率保持了90%的高位水平,近七成的毕业生进入了行业企业一线,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经过多年努力成为所在区域或行业的中坚力量。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能吃苦,作风踏实,且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人单位对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0%。

聚焦转型:应用型发展掀开新篇章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2009年教育部启动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工作,评估方案强调“二突出”和“一引导”,即突出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以及引导学校构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立了标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开始逐渐落实到学校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

01

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产学研合作教育从学科专业、培养理念、教师队伍等多个方面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合作,将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重视实习、实训环节,增强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统计显示,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支出占实践教学经费支出的比例为9.4%,实习经费支出占实践教学支出的比例为39.8;实验开出率达到95.6%,有40.5%的院校实现100%实验开出率,在社会实践中完成毕业综合训练课题比例达到77.1%;平均每所新建本科院校建有107个校外实习基地。

02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

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回应地方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新建专业增速较快,建设了一批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数据显示,2000年新建本科院校新设本科专业56个,2005年增长到856个,2013年达到1156个。专业建设成果明显,获得社会认可,新建本科的就业率达到89.5%,其中电子封装技术、房地产经营管理等15种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新建本科院校建有国家级特殊专业159个,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904个,重点建设专业444个,地方优势专业212个。与此同时,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结构问题突出,专科专业占比仍然较高,学科分布过广、过散,专业重复设置等问题严重,不利于集中资源打造优势专业和形成办学特色。部分专业的招生就业形势严峻,有14.1%的专业点招生报到率低于90%,有43.4%的毕业生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不高。

03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探索教学改革

新建本科院校从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出发,积极整合相关课程,努力开足公共课和专业课,积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创业教育指导等多样化课程,初步建立了应用型课程体系。同时主动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要求,积极开发和打造了一批在线开放精品课程,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重视实验课程建设,实验课程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对不足,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来看,新建本科院校从传统学科教材转向新型应用类教材的发展之路刚刚开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04

以双师建设为重点,强化师资队伍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在学位、职称、年龄结构方面日趋合理,逐步形成一支能够基本满足应用型本科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但是“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仍然有待扩充和提升。青年教师比重过高的问题逐年改善,但是如何提升行业一线经验、提高应用型建设水平方面仍然有待提高。教师队伍发展培训基本步入常态,需要进一步面向各类教师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05

以合格评估为引导,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合格评估促进了新建院校的转型发展。201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对国家教学评估制度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监测数据显示,接受合格评估的院校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办学经费、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毕业就业、质量保障建设等方面,均大幅好于未接受合格评估院校,合格评估充分实现了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经费投入、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的作用,“以评促建、以评促转”效果显著。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已初步建成,内部各类管理人员数量达到基本要求,教学质量逐年提升。

06

以“两个满意度”为标准,研判人才和服务质量

评价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学生对学习效果的满意度,二是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针对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母校整体满意度较高,所从事工作与本科专业相关度较高,希望学校加强创新创业、工程实践和人文素养教育。在校生对学校工作总体满意,对国际交流平台和机会、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满意度较差。用人单位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等有更高期待,总体满意度较高。

展望“十三五”:应用型发展新愿景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要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擎起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大旗,立足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区域发展,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应用型大学这一普遍共识的驱动下,积极探索应用型发展的新愿景、新形态,契合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的战略需求,成为社会各界期待的热点。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应充分把握应用型大学建设的7个关键要素: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对接的应用型专业体系;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资源和条件;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新机遇,新挑战;新引擎,新动力

应用型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新机遇,也是新挑战。新建本科院校需要牢固树立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理念,在“形似”的基础上,在“神似”上下功夫,开放办学,合作发展,校企互动,产教融合,打造特色,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切实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相信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0年,新建本科院校将普遍崛起,实现向“神形兼备”的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新跨越,从而实现“学生好就业、企业有人用、学校有发展、创新有活力”的多方共赢,成为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新建本科助力国家经济腾飞

创新应用型发展道路、培育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新建本科院校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责任,也是它们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求。越来越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已经对应用型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了深刻认识,并正沿着应用型的道路前进。它们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到破解高等教育结构性难题的深层次变革的推进,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变革。如果能对这数百所新建本科院校合理引导,帮助它们成功完成转型,将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等实际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影响。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策源地”和“发动机”,中国高等教育能否从大到强,成为中国全面腾飞的平台和引擎,新建本科院校扮演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战略角色。相信此次发布本报告,有望能够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监测的要求,使全社会科学地把握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形势,鼓励新建本科院校积极探索和实践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大学之路,从而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向新型大学转变,全面提升学校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服务社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和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为将我国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凝聚力量!



阅读 13
投诉

(编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