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 返回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示范校建设专题网>>他山之石>>正文

东莞理工学院努力打造应用研究型大学标杆

更新时间:2020年04月25日 09:37点击次数:字号:T|T

省市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签约仪式

一所大学的建设水平,与所处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东莞这座不一样的城市,为东莞理工学院实现不一样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东莞改革开放每个阶段的推进,都对东莞理工学院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要求,赋予了任务、创造了环境、增强了支撑。东莞理工学院自成立以来,深度参与了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到城市品质提升,从人才培养、智力支持到技术服务,‘莞工效应’日益增强。当前,东莞迎来了‘三区’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东莞理工学院必须立足城市、贴近产业、瞄准湾区,在东莞改革开放新征程中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建校28周年之际,该校党委书记成洪波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东莞理工学院走出了一条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城市和产业共生共荣的发展道路。接下来,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抢抓历史机遇,保持战略定力,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内一流、代表东莞形象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4月23日,东莞理工学院举办教育教学大讨论“云启动”仪式,拉开了为期八个月的大讨论序幕。每两年一次的全校教育教学大讨论活动是东莞理工学院师生聚焦发展凝聚共识的传统项目,今年大讨论的主题是“落实三全育人,建设一流本科”,将再次为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增添内生动力,引领前行步伐。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立足城市发展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以“学而知不足”为校训的东莞理工学院于1988年5月1日正式动工建设;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该校正式招生。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28年来,历经风雨沧桑的东莞理工学院,与其所处的城市共同生长。

“地方高校与城市之间,有着特殊的情感纽带,高校必须找准定位,扎根地方,服务产业,造福社会。”对于东莞理工学院和东莞这座城市之间的不解之缘,成洪波娓娓道来,“2012年以来,东莞经历了多个历史节点,创造了骄人的发展业绩。应对金融危机,进行产业升级;瞄准创新产业的发展,着力科技创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竞争力和城市品质同步提升。其间,东莞理工学院积极参与东莞城市建设,获得诸多机遇和多方支持。”

成洪波说,“我们始终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即优化机制、创新理念、调整组织设置、重新制定考核评价办法等;对外开放,从一定层面来看,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提倡内部协作,打破学院之间的壁垒。而更广泛的开放概念,是以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办学和育人的发展基点,集聚产业的、社会的、国际的最优质资源”。

9个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

过去,东莞产业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为主。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东莞产业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东莞理工学院本着顺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实干型人才的目标,在校企合作、产学融创、协同育人等方面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打破校企合作壁垒,推进校企深度融合。2018年11月,包括华为、西门子、360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在内的20余位产业学院合作方负责人相聚松山湖,参加东莞理工学院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座谈会,共同检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果,探讨产业学院提质升级之道。2019年9月,东莞理工学院(常平)智能制造与创意设计学院合作共建签约仪式举行,双方致力将其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科研名片和科技创新标杆。

特色化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是东莞理工学院发展的“加速器”。

2012年开始,东莞理工学院基于产业需求逻辑,依托区域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理念,通过与新型研发机构、行业龙头企业、专业镇街、园区和国际名校等不同类型主体合作,开展创新要素整合,建设了包括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360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智汇谷现代网商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智能制造与创新设计学院(常平)、东莞知识产权学院在内的9个现代产业学院。多模式现代产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为东莞理工学院带来了首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勋章。

关键词

人才培养

毕业生近八成扎根东莞就业创业

建校以来,东莞理工学院致力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一方面,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区域产业需求的调研,凝练深化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和路径,协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湾区、大平台和大产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创新办学体制。“我们必须把学科科研资源积极有效合理有序地转化为育人资源,大力实施科教融合创新育人。必须把人才培养回归到人文价值培养上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扎根东莞,服务本土,是东莞理工学院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介绍,该校自建校以来,累计培养11万多名毕业生。这些校友在促进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上具有共通点——毕业生因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吃苦耐劳、适应东莞情况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东莞理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其中,近80%留在东莞就业或创业。在莞工校友企业家联合会中,就有超过500位成员活跃在“东莞智造”乃至“广东智造”一线或制造业服务领域,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企业家力量。不少优秀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学校赢得了良好声誉。同时,广大校友形成了关心、回报母校的优良传统,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

七大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为何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留在东莞?这与东莞理工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密不可分。马宏伟介绍,该校人才培养举措体现在七个方面: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与改革、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与管理、完善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培养机制、全面推进产学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改革。“我们的人才培养特质,深深烙印上东莞痕迹。”马宏伟认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必须有鲜明的特质,定位于“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本土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要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成为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但东莞理工学院在线教学仍有条不紊进行,本学期778门理论课全部在网络上实施正常教学。

“教学是中心工作,学校调动各种资源和手段保障当前在线教学正常开展,保证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校长马宏伟亲自分管教学工作,这在全国高校中不多见。谈起学校近年来人才培养的进步,他兴致勃勃,去年东莞理工学院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这一成绩在国内同类高校中颇为亮眼。莞工学子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的奖项层次和数量再创新高,在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88名。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授予点增加,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本硕融合的培养模式提上日程。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莞工教师化身工程师助力东莞企业医疗用品产能提升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打通企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2018年11月,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成功举办“倍增企业全方位全流程诊断服务”线下专题座谈会,帮助长安制造企业解决研发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诊断服务、政策宣讲,分享“企业快速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经验。这样的活动已经成为长安学院的常规设置。
近年来,东莞工业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机器换人”计划、“双百计划”。尤其是2019年东莞市积极申报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以来,全市制造业加快向自动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但却鲜有人知,东莞理工学院在其中充分发挥了本土高校的独特优势和责任担当,深度参与各类转型增效工程,在政策调研、项目实施、督导考核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企业诊断辅导,到后续产品迭代、装备升级,东莞理工学院派出一批批科研骨干全链条参与支持,充分体现了服务地方的社会责任感。

莞工代表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我们当初比较迷茫,这个项目很大,需要有人在总体上做指导和把控。”东莞市瑞立达玻璃盖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成功获批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后产生不少困惑。在东莞理工学院机器人学院院长胡耀华带领的“面向机器换人的科技创新服务小分队”的协助下,2018年10月,这一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如今,这个智能车间投入使用,使生产效率提高4.26倍,不良率降低50.2%,生产成本降低35.2%。
“我们希望帮助打通企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本着服务东莞、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东莞理工学院瞄准产业发展前沿,自启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来,通过学科交叉、产学融创,构建起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新型学科专业集群。通过每年派出科技服务小分队、科技专员等形式服务产业,2019年直接面向地方和企业的横向项目经费近1亿元,大大助力推动了城市产业动力转换。该校还建立了科技资源大数据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东莞为基地,在华南地区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新高地,以智力支持体系与科技服务体系,支撑东莞及全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辐射珠三角、服务全中国。
主动融入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发展
2018年,东莞获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批准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同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珠三角分部成立。继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后,“南方光源”等一大批科学装置有望落户东莞。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分析,随着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东莞及周边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以散裂中子源为代表的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正在加速形成,于东莞理工学院而言,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历史窗口期。
东莞理工学院主动与周边科技资源深度对接,探索建立师资队伍互聘互用、人才培养互为基地、成果转换互相促进等机制。从2009年起与中科院高能所先后合作建成了4个联合实验室,2019年被表彰为“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重大贡献参建单位”。学校投入上亿元,正与中国散裂中子源、香港城市大学等三方合作共建1台多物理谱仪,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材料科学高端科研人员。
关键词
文化引领
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
大学文化,是东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纳百川 厚德务实”的东莞城市精神,与东莞理工学院“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脉脉相通。东莞理工学院第三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实施文化引领战略,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地方文化基因,打造文化高地,辐射影响地方文化发展。
莞香,是东莞历史文化标志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积极参与莞香文化研究和传播,校园内种植有莞香树1500余棵,建立了莞香主题的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莞工师生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打造莞香教育精品课程等为东莞传统文化注入新生机。
设在东莞理工学院,主要成员由学校法学专业教师组成的东莞市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2015年至今积极参与了《东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东莞市出租屋治安与管理条例》《东莞市养犬管理条例》等多项法规的论证、起草、制定、评估等工作。2017年,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与东莞市人民政府方志办签署合作协议,300多名师生用近三年的时间,全面开展东莞市1765个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实地核查,以及《全粤村情·东莞市卷》的总纂和审核工作,为推进“湾区都市 品质东莞”建设作出贡献。
国际交流提升城市美誉度
2018年3月,汤加国王夫妇一行到访东莞理工学院,双方互赠纪念品,并达成了教育文化合作交流意向。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把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快车道”,对标一流打造国际合作创新区,坚持“以我为主”的国际化办学格局不断拓展,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58所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在悉尼、温哥华、匹兹堡等地分别设立海外创新中心或联合校区。与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合作成立中法联合学院,与港澳台高校合作建成粤台产业科技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等平台,协同推进香港城市大学分校建设。校园里不时见到来自37个国家的各种肤色留学生和外教,形成了多元兼容、美美与共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对话东莞理工学院
党委书记成洪波、校长马宏伟
记者:建校至今,东莞理工学院发生了哪些可喜变化?
成洪波:首先,东莞理工学院变得更加自信了。这种自信来源于对东莞区域发展重大机遇的把握和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2012年以来,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服务东莞、创新发展”“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大讨论,以及现在启动的“落实三全育人、建设一流本科”大讨论。通过历次大讨论活动,对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认识更加清晰了,办学目标更加明确了。
其次,学校与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了。近年来,学校主动服务区域布局和企业需求,与政府、行业、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
第三,东莞理工学院影响力得到全面快速的提升。从2015年作为广东省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到去年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示范校,省市都对学校寄予了厚望;再到新工科建设成为全国地方高校排头兵,学校得到教育部和全国兄弟院校的高度关注。此外,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发展。当然,这些变化都跟学校所处的大时代、大环境密不可分。
记者:东莞正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东莞理工学院如何助力?
成洪波:东莞未来10-20年的发展,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学校将坚持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强化需求导向,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社会创新和文化创新。
科技创新方面,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学校与大湾区内以散裂中子源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松山湖材料室等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链接海外源头创新资源,在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作出贡献;产业创新方面,始终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式发展,成为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策源地;社会创新方面,发挥智库优势,积极培养社会建设专门人才,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文化创新方面,一方面将根植于城市,在地方文化汲取养分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发挥溢出效应反哺于城市,加强地方文化研究,积极参与到东莞市文化建设工作中,推进莞邑文化在新时代获得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记者: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有哪些举措?
马宏伟: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外引内稳、引育结合的方式,2015年启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来,累计引育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博士700多人,包括各类国家级人才在内的境内外高层次人才、拔尖青年博士等,为学校补充了三分之一的“新鲜血液”,学校整个师资队伍的结构、能力、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引才之后更重要的是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一方面东莞优越的地理条件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另一方面,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生态,实施以团队建设为核心的“领航计划”、高层次人才培育“登高计划”和教职工素质提升“致远”计划,确保英才汇聚、人岗匹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记者:东莞理工学院多次与行业龙头企业、研发机构、专业镇街等“联姻”,折射出哪些人才培养利好信号?
马宏伟:这些年东莞理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努力进行探索和实践,确立了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2019年出台了“争创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动计划”,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到人才入口、出口都建立了完整的培养体系。
学校通过与龙头企业、研发机构、专业镇街等“联姻”,校政行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来自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训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我们培养的人才就能够快速融入社会、融入产业。我们的毕业生近80%留在东莞创业发展,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职业道德和工程素质表现良好,能够沉下心来干一行爱一行。


(编辑:余老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