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师作坊 >> 正文
  

线上教学通讯第四期-网络教学中成长变化的我们

时间:2020年03月19日信息来源:人事处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网络教学中成长变化的我们

(外国语学院 张琳)

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2月24号的开学变得遥遥无期,我们开始了网上教学这一“新”的上课方式。之前也参加过校内外的“混合式教学”的培训,但真到教的时候确实用的很少,因为总觉得没有传统的教学方式顺手,甚至有点多余。这一次的疫情,迫使我们真的要采用这种方式,不得不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可能很多老师像我一样,直到现在都是又焦又虑的。以前网络教学仿佛离我们很远,但是现在却让我们无路可逃。

刚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和我说,最简单的方式应该是直播课。像传统课堂一样,换对着屏幕去授课,这样就能轻松解决。随后,做网络课程经验丰富的蔡洁等老师提供的学情调查,让我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学生在家的网络环境、电脑设备等情况不太乐观。所以我决定自己在超星建课,这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灵活的时间或是网络比较畅通的情况去观看录制好的课程视频。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

一、建课

1、课程内容的重组。慕课平台上呈现的课程不应该是我们传统课堂的所有内容,而是每个章节或是环节的重难点。一个视频大概时长5-6分钟,一个知识点或是一项操作。视频过长或者是知识点多,都容易让学生无法坚持看下去,学习效果不佳。一周或是一节课的视频最多3-5个,不宜过多,彼此既可以是个独立微课,又可以架构完整的章节体系。

2、视频之后一定是要有一个小测试,测试题2-5个,以单、多选、判断对错客观题居多,主要是从视频当中抽取的、重要的、易忽略的知识细节。如果学生在看完视频后立马测试,没有顺利通过的话,那么会回去再次观看视频,起到一个督促重学、强化效果的作用。课后测试有别于试卷测试。

3、视频的制作,也要考虑屏幕尺寸和清晰度,如果有图纸或者是一些操作的细节,那么它的分辨率要稍微高一些。 在以上都满足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分辨率(不一定最高就是最好),这样可以保证观看时的流畅度。

建课,难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知识的重构和教学经验的思考反馈。


二、上课

1、任务驱动。如果只有课程视频的呈现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能让学生动起来的是简单清晰的指令。在网络课程中,任务的指令可以是很多种,如最简单的“签到”活动,到完成一个PBL项目,大部分慕课平台会按照任务性质和功能进行菜单分类,不再赘述。在此,我想强调的是对任务的难度分层次和任务发布的节奏问题。

在课后任务上,课后测试最简单、其他依次是讨论、作业、PBL。难度的区分主要是依据完成的时间、使用的工具、成果的形式等指标。难度越大,发布的次数越少,这就是节奏问题。比如PBL难度最大,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所以一学期最好只有1-2个。作业,是每周或是隔周发布,经常是非客观题——论述、写作、视频、2人的小组作业等,较为复杂。讨论,不是随时、随意发起的,是有目的发起的,可以是在热身、拓展、要点、疑点等环节的头脑风暴,同时也是即时的学情调研,方便老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答疑内容。


2、直播答疑。每周我安排10-30分钟语音会议答疑,切分为3个必要环节。第一,是对作业的点评,对作业的一些典型问题,分享回顾,加深效果;第二,是对学生的提问,对看完新章节视频的基本概念、关系认识,针对有偏差、模糊的地方,做更多说明,示更多案例;第三,对新的任务、作业的要求和可以操作的一些方法说明。最后,自由答疑。全程我会指定几位同学麦克一直开着,确保网络通畅和随时问答。此外,腾讯、钉钉会议,还有两个功能特别好:一是录制,可以方便因网络没有听清的同学再听回放:二是聊天区,边会议边在聊天群答题、讨论,了解更多同学的学习状况。

上课,这个环节一定是最具挑战的,既考验我们的精力,也考验我们对学生成长的认识,而且要做到反馈及时,灵活调整,环环相扣,这些真心不容易,且行且学习。

三、其他

1、平衡好国内国外

我们的学生,既不是很多年前“听话”的学生,也不是国外爱发言、自我认同意识很强的学生,我们既不能发信发钉的苦口婆心督学,也不能做好课程放任自学。混合式教学方式来自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翻转的底朝天,教师彻底不讲课或是不发言评论,只设任务和问题,完全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学习、去反馈,我认为这点在中国不现实,在我们学校更不现实。这样,学生可能说你没好好教,而且学生也缺乏方向感、感觉什么也都没有学到。对于这点,我的认识是引导性的翻转和逐步翻转。以前是全部都讲,现在是只讲重难点,其他的,可以在让学生完成作业时自我学习完善,以点带面。另外,在课程前面讲的多一些,到后面学生展示多一些。总之,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师生就会有互动、有收获。

2、平衡好他课我课

我们和国家精品课程的老师无论是专业修养、学术修养还有资源上都是有差距的,我们的课程要不要做的和他们一样好呢。很多老师一说做课程,就会有这种对“高大上”标准的惧怕。我的回答是没有必要一样,但是一定要学习借鉴,因为适合我们听,但不适合我们的学生听。我的课程制作过程中,我也听了几位老师的精品慕课,但是发现不能直接拿来用,因为教学大纲、目标、计划都不一样,最重要的和我思路不太一样,多年教学,相信我们和自己的学生有了一些“教什么、怎么学”的默契,换句话说,只有自己才最懂自己的学生。我们培养的人才是有多元的,有差别的,这也是我们建设适合我们自己学生课程的信心所在。在建设时,我会吸收精品课程的哲学素养和学术理论观点,去驾驭课程的整体思路和原则,在具体内容上,则会更接地气,更多体现在明确的操作或促成逐步成长进步的任务上。


总而言之,学生在变,环境在变,时代也在发生改变,我们只能以不变应万变,坚持学习,大胆尝试,交流扶持(感谢中心这个平台),才能在教学信息化的路上走得长远。


 

(作者:师资科 编辑:教师发展中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