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培养三种能力——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石亚军

[ 发布:   2008-09-24 20:30:16    浏览:

新闻网编者按: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除了传授知道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大学生对“三观”在思想中自觉认同,在信念中自觉守护,在行为中自觉遵循。但如何培养这种思想内核的正确性、信念底蕴的坚定性和行动表象的规范性呢?这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着重培养辨别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能力、抵御不良侵蚀的人格完善能力和恪守法定准则的行为责任能力的三种能力。

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本效应是促使大学生对“三观”在思想中自觉认同,在信念中自觉守护,在行为中自觉遵循。要培养这种思想内核的正确性、信念底蕴的坚定性和行动表象的规范性,最根本的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明处、深处和实处,由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能力、抵御不良侵蚀的人格完善能力和恪守法定准则的行为责任能力,并使这三种能力集于一体。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重在提高辨别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使大学生在思想中确立起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岗位的主要后来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薪火相传者,在未来肩负着引领国家的发展方向、社会的理想信念、民众的伦理规范的重任。他们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规律,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的趋势和社会的主流,将决定党和国家的未来命运。因此,在大学教育中,打牢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思想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在思想多样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是与非、对与错复杂相伴,并且都具有现实的社会基础,这种状态以二律背反的作用既形成了对主体观念和制度的挑战,又形成了对主体观念和制度发展的推动。大学生具有主体性,他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互动性,发挥其主体性,引导其互动性,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准则,在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和在心里产生过反应的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和现象中能够正确的选择和把握,关键取决于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能力。教师的传授并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思考,讲台的教育并不能穷尽所有的问题,只有使大学生具备了自觉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使他们正确的思想认识建立在主观能动性上,即把大学生胜任预期角色的思想政治基础,建立在对我们党的基本理论、立党宗旨、奋斗纲领、执政理念和政策主张的自觉认同上,这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明处的要求。

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能力,首先要注重培养他们在外界指导和督促下形成的适应性能力,继而要注重将这种能力最终转化为由内在素质决定的能动性能力。思想上的原则性和严肃性,是辨别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能力的核心要素,只有敢于和善于坚持思想认识的原则性和严肃性,才能具有辨别是非对错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这种能力反映在对已成定论的问题采取的态度上,表现为能够旗帜鲜明地拥护正确的并反对错误的,体现在对有待鉴定的问题采取的态度上,表现为抓住原则底线,进行严肃分析,在重大的和根本的意义上毫不含糊和轻率,最终求得正确的结论。

怎样培养大学生思想上的原则性和严肃性?必须看到,是非对错不是认知范畴,而是价值范畴。在现实社会中,什么是正确的,应该拥护和坚持,什么是错误的,应该反对和抵制,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或者单纯的实践问题,也不是单纯的主观问题或者单纯的客观问题,而是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主观和客观紧密结合才能分辨和把握的问题。因此,培养大学生思想上的原则性和严肃性,最终归结到基于两个结合,增强大学生的理论悟性和实践体验上。

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是提高辨别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能力的根本途径,而最终目标应该确定在增强大学生的理论悟性上。思想上的原则性直接产生于理论结论,却是植根于理论悟性之中,大学生只有对正确的理论、学说、观点、命题的立意动机、话语指向、逻辑落点获得深刻的领悟,才能确立认识问题的原则态度。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是理论认对能力和识错能力的集合,能够认对未必就能识错,能够识错未必就能认错,只有具备了高度的理论悟性,并在思想上确立起坚定的原则界限,才能善于针对错误的思想观点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并在坚持正确的思想观点中摈弃错误的思想观点。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和学习,不能仅仅告诉他们关于正确与错误观点的结论,更要注重从具体理论和观点的社会意义上,讲透成其为正确或错误的原因,以及辨别的方法。

加强实践教育和锻炼,是提高辨别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能力的关键途径,而最终目标应该确定在增强大学生的实践体验上。思想上的严肃性根本形成于实践经历,而成熟于实践体验,大学生只有对社会现状、实践效应、人生意义有了统一的体验,才能确立认识问题的严肃态度。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是实践证实能力和证伪能力的统一,能够证实并不等于就能证伪,能够证伪并不等于能够证实,只有加深了对正确思想积极和进步作用,以及错误思想消极和倒退作用的实践体验,才能增强守护正确价值准则的严肃性。因此,在加强实践教育和锻炼中,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全面接触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深刻感受和理解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树立对党的事业负责、对社会发展负责、对自身责任负责的思想上的严肃性。

二、坚持坚定的理想信念重在提高抵御不良侵蚀的人格完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步,是解决信念修养问题。对一种理论、主张的认同与对这一理论、主张的信念并不完全等值,一个人要信仰某一理论、主张,首先当然必须承认对象的科学性,但是,在现实中,因为某种原因,一个人确认了某一理论、主张是言之有理的、正确的,而可能不会把这种理论、主张作为自己的毕生信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不仅要促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同,而且要促使他们对此建立起坚定的信念。

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准则非常重要,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使他们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思想准则在今后经得起检验和考验。大学生具有求新性,他们的思想活动具有波动性,弘扬其求新性,制导其波动性,在鼓励他们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同时,使他们即便遭遇各种各样的外在碰撞、内在冲击和内外诱惑,即便自身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都始终保证不受错误现象、舆论的影响和左右,始终保持核心价值观的基准,是特别值得关注和落实的问题。从认同到信仰,从始认到终认,来源于人格完善的力量,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提高使大学生抵御不良侵蚀的人格完善能力,这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深处的要求。

提高大学生抵御不良侵蚀的人格完善能力,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长期效应的努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效果不可能一蹴而就,解决了对一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并不等于解决了对所有问题的正确认识,实现了对一个发展阶段的价值把握并不等于实现了对所有阶段的价值把握,事物的变化是客观趋势,价值观念会随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利益格局、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一种变化是沿着基本的方向不断充实、提高,一种变化是悖逆原来的方向逆向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效应体现为促进大学生实现第一种变化,同时避免第二种变化。基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长于对比、批判、质疑的特点,构建这样的长效效应,必须致力于提高他们抵御不良侵蚀的人格完善能力。

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思想认识的变化和心理反应的变化的综合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杜绝社会上不断产生的各种不良思想和行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但是在促使大学生控制自己的思想取舍和心理反应方面大有可为。提高大学生抵御不良侵蚀的人格完善能力,要从思想层面和心理层面双管齐下,通过培训、调整、磨练,帮助大学生健全自我识晓、自我调节、自我充实、自我平衡的人格机制。

在思想上,不良侵蚀的影响不可避免。这种影响往往表现为错误观点对理论视线的干扰,名利好处对思想防线的挑衅,阴暗现象对精神底线的冲撞,如果缺乏完善的思想人格,很可能在思想层面引起三种变化:一是在思想认识上由清醒到迷茫、由趋同到趋异、由正确到错误的变化;二是在思想态度上由热情到漠然、由鲜明到暧昧、由呼应到逆反的变化;三是在思想方法上由理智到冲动、由沉稳到轻率、由谦和到偏执的变化。在思想层面提高大学生抵御不良侵蚀的人格完善能力,避免这种可能变为现实,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理性境界。

理性境界是思想人格的本质特征,是固守正确思想准则的坚实堤坝,体现为坚持根本信念的诚信力和坚韧力的统一,以及理智把握对立面关系的界限感和分寸感的统一。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通过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教育,通过历史与现实、整体与局部、普遍与个别、眼前与长远的辩证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正确观察、分析、评判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建立高度的理性境界,健全完善的思想人格。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把握自己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现象的态度,当正义与邪恶共存时,能够辨认本质与现象,当理论与现实有出入时,能够分清主流与主流,当法则与政策矛盾时,能够把握原则与越轨,从而学会保持思想认识上的正确性和坚定性,保持自身价值取向的独善性和专一性。

在心理上,不良侵害的影响随时存在。这种影响常常表现为不良风气对心理感受的打击,困难和挫折对心理预期的压抑,伦理失范对心理素质的扭曲,如果缺乏完善的心理人格,很可能导致心理层面的两种问题:一是在心理修养上产生缺失、障碍和变异;二是在心理控制上形成失调、失衡和失控。心理层面的任何问题,都会对价值取向产生较大的间接影响,对于某些现象,在思想认识上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心理感受不愉快,就有可能在实际态度上产生反感并加以拒斥,对于某些现象,在思想认识上明明是错误的,但由于心理体验好,就有可能在实际态度上承认并接受。在心理层面提高大学生抵御不良侵蚀的人格完善能力,避免心理问题成为思想问题,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心理人格的内核,是坚持正确思想准则的非智力基础,体现为心理对客观存在的感受度和反应度的统一,以及心理对外界压力的承受力和调试力的统一。思想政治工作要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研究、心理测试、心理锻炼、心理引导,帮助他们在正确的思想准则与健康的心理界面之间形成正常的链接系络,在复杂的环境影响与稳定的心理反应之间形成适度的应对机理,建立优良的心理素质,健全完善的心理人格。实施这一努力的结果,使学生逐步学会有效控制心理情绪伸缩起伏的节奏、频率、强度,取得成就时,不会忘乎所以,遭受挫折时,不会失意绝望;遇见正直人受委屈时,不会怀疑既定的准则,看到非正当行为获利时,不会随波逐流,学会保持心理活动的适度性和正态性,保持自身心理动向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三、展现规范的行动表象重在提高恪守法定准则的行为责任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步,是解决行为落实问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使大学生在思想上确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也不仅仅是使大学生能够抗拒各种干扰保持对正确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思想把握,最终的落脚点,是使大学生在目前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事业中,能够身体力行这样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强调这一点的理由在于,作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学生,是社会理想和公共道德的宣传者,更是示范者和传承者,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是言行一致的人才,如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比没有更糟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必须注重提高大学生恪守法定规范的行为责任能力,这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的要求。

大学生具有表率性,他们的行为方式具有可塑性,提高大学生恪守法定规范的行为责任能力,使他们不仅能够思其善,而且能够行其美,并使行其美成为责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树立鲜明的党的意识、国家意识、人民意识、社会主义意识,确立大局为重观念、遵纪守法观念、合作诚信观念、服务奉献观念,而且把这些意识和观念表达到对追求学业、奋斗事业、享渡生活、交往他人、服务社会的行动中,关键是要培养大学生正确处理涉及需要、利益和成就三个方面正当与不正当关系的能力。

人是有需要的,对需要的追求形成了行为的动力,正是出于各种动机的追求构成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之间,思想与行动是否一致,往往取决于人们对自身需要的追求态度和方式。要使大学生在各种行为中遵循理想和道德规范,就要培养他们对各种需要的定位能力、处理能力和控制能力。所谓定位能力,表现为能够准确确认具体需要的社会性质和法律界定,具备定位能力,就能明确化分这种需要与那种需要、虚拟需要与现实需要、可能需要与实际需要、正当需要与非分需要的原则界限;所谓处理能力,表现为当矛盾着的需要发生冲突时,能够扬善弃恶、避轻就重,具备处理能力,就能妥善排除各种需要矛盾形成的干扰,避免需要错位;所谓控制能力,表现为能够规范的、适度的追求需要,具备控制能力,就能有效把握好对需要的追求方式和实现程度。

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人对利益的追求。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和骨干力量,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作用是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实现的,同时,也要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理想和道德规范的实践。利益关联于权力和权利,利益的实现和评判与权力的行使和权利的兑现密不可分,培养大学生恪守法定规范的行为责任能力,就要培养他们正确用权的能力和合法维权的能力。正确用权的能力体现为能够摆正公权与公利和私利之间的关系,身为领导干部,在行使公权时,做到权为民有、权为民用、权为民护、廉洁公正。具备正确用权的能力,就能充分运用职权为事业的发展和群众的利益争取资源,实现目标,就能借助权力的作用,调整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格局,就能防止利用权力为领导干部个人谋取不正当的和非法的政治、经济、学术、社会等方面的实惠。合法维权的能力体现为能够着眼于根本的和原则的要求,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利益矛盾关系中,有效维护合法利益。具备合法维权的能力,就能以正确的立场和角度把握维护利益的动机,以正确的价值和原则决定维护利益的方式,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承担维护利益的责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一己利益和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并有力维护受法律保护的正当利益。

成就是对一个人价值和意义的印证,勤奋和努力的回报,学习的成就、工作的成就不但能够激励人不断进取,而且能够推动事业不断发展。大学生心存抱负,有抱负就会看重成就,以实现成就和获得成就感为荣。要使大学生遵循理想和道德规范,就要使他们具有实事求是争取进步的态度和脚踏实地实现成就的作风,关键是要培养他们有力抵御浮躁情绪的能力。浮躁是虚假、违法、腐败的恶源,具有很大的侵蚀性,浮躁违背规律,破坏规则,扰乱秩序,还能使人获得“光环”。要避免追求成就中的不正当行为和结果,就必须具有有力抵御浮躁情绪的能力。提高这种能力,一是要善于把握适当的目标价值,对自己成就事业的素质、技能、方法、手段、环境、条件要有实事求是的认定,对自己根据既成条件取得的成就能够合情承受,不觊觎不切合实际的目标,不对浮夸现象趋之若骛;二是要善于把握实现成就的正确方式,要严格按照程序、规则、要求创造工作绩效,不以提供弄虚作假的数据报告工作,不以剽窃他人的成果装饰自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