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 > 省级重点学科 > 正文

中国古典文献学重点学科简介

作者:科技处   时间:2018-07-02 查看:

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简介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自2012年列入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已有五年建设经验,并取得一定成效。学科所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河南省首批转型试点的我校三个专业集群之一,“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是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2016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近年来获得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立项3项,省部级项目立项2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凝练形成了河洛历史文献、河洛语言文献、河洛文学文献三个研究方向。现有学科成员1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博士13人;拥有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1人,省教育厅创新人才2人,省“百优人才”1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1人,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的学术团队。

一、优势与特色

学科立足洛阳,开展河洛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其优势与特色体现为:一是洛阳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洛阳有大量的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碑志、石刻等,迫切需要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等予以开掘、整理、研究。二是河洛文化研究特别是其相关文献研究已有深厚积淀,在本学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同时也诉求其进一步的开拓与深化。三是新近“洛阳学”的提出,既建立在河洛文献研究等层面的成果基础之上,同时也为本学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亟待其学术开展推进,对“洛阳学”予以学理支持。四是洛阳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的现实要求。省委省政府印发《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明确了洛阳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加强河洛古典文献的研究,挖掘其中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能够加快洛阳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促进洛阳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二、研究方向

(一)河洛语言文献研究

河洛地区拥有丰富的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歌谣、谚语、豫剧、河南坠子等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占有突出位置。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普通话的冲击,河洛方言人群不断减少,用方言土语记载或口述表达的民间文学、语言文字习俗、方言戏曲常被忽视而处于濒危状态。本方向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对河洛语言文献展开系统研究。本方向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有博士学位者4人;学术带头人为王彩琴教授。

(二)河洛历史文献研究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与核心文化。洛阳是“千年帝都”,曾经是当时王朝最先进文化的代表。研究河洛历史文化,可以全面集中的认识与把握历史上一个或多个王朝、政权的文化,加深对中华文化多角度多层次的认知,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本方向以历史学为基础,结合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结合青铜器铭文等资料,对河洛简帛、碑志、名人、风俗等文献资料及河洛思想文化进行研究,进而提升洛阳古都的城市品位,扩大其国际影响,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本方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有博士学位者4人。学术带头人为翟爱玲教授。

(三)河洛文学文献研究

立足洛阳,对河洛文学文献进行整理、发掘、研究。一是以统治王权为核心视点,沿着“古”“今”贯通、整体与个案结合的理路,以洛阳千年帝都为研究对象,在古都文化场域中分析与呈现河洛文学的生成、发展、演变。二是从地域、文化、文学之间的共生互创关系入手,呈现出河洛文化与文学互创生成的历史图像,勾勒出洛阳古都不同时代对文人作家的凝聚力及其人员分布状况。三是围绕河洛文化与河洛理学及理学文学、河洛佛道文化与文学、洛阳古都战乱与河洛文学的苦难叙事、洛阳帝都文化景观的文学记忆等,开展专题研究,推动城市文化与文学研究向深层次发展,彰显河洛文化与文学的历史内涵与个性特色,推进洛阳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有博士学位者5人。学术带头人为刘保亮教授。

三、科学研究

目前,本学科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一是河洛语言文献研究,代表性著作有《扬雄方言用字研究》《王树枏<畿辅方言>研究》等,项目有教育部古籍整理项目《历代买地券辑注》等,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方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策略研究》《河南省契约文书语言研究》,学科组成员先后在《语言研究》《中国语言》《河南社会科学》《郑州大学学报》等发表相关论文。二是河洛历史文献研究方向,代表性专著有《简帛易卦考》《易学考古论集》等;相关研究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河南地区名人家谱收集、整理与研究》《明弘治正德首辅刘健研究》等。学科组成员先后在《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系列学术论文。三是河洛文学文献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历代咏洛赋评注》等,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代注疏中的<诗经>学》,省部级项目《明清河南文化世家研究》《牡丹谱录整理与研究》等,学术论文发表在《河南大学学报》《学术交流》《甘肃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本学科注重成果的应用型转化,如《澄泥砚开发研究报告》《嵩山文化开发研究报告》等被当地政府和有关企业采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近五年来,引进经费220余万元。

四、人才培养

围绕人才培养加强专业建设,开设《中国古代文献学》《洛阳古都文化》等相关必修与选修课程,抓好古籍数字传播、电子文献学等实践实训环节,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师生充分认识河洛古典文献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人文精神,增强热爱地域的文化情怀,激发传承创新河洛文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几年应届毕业生考研80余人,就业率均在96%以上;在“挑战杯”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省级奖励31项。先后给来自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60多名留学生讲授汉语等课程,扩大了学校在海外的影响。

五、学术交流

五年来承办和主办了“第三届洛阳老子文化国际论坛”、“第四届国际老子文化论坛”、“2016海峡两岸关公文化论坛”、“第12届武则天国际学术研讨会”、“河洛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研讨会”、“第一届中国(洛阳)董仲舒思想文化研讨会”等高级别的学术会议。学科成员参加国际、国内高端学术会议30余人次,提交了相关论文,并在会上作大会发言。

六、支撑条件

长期与洛阳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洛阳关林管理处等单位合作,既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习岗位,也为学科教师研究提供文献资料。拥有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洛文学与方言研究中心”“河洛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河南省社科院洛阳分院也能为本学科提供平台支持。我校河洛文化资料中心拥有相当数量的地方志、地契及碑刻墓志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献,为学科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图片一  挑战杯获奖

  IMG_8251

图片二  留学生培养

图片三  海峡两岸关公文化论坛

2016海峡两岸(洛阳)关公文化论坛举行。(图片来源:洛阳市台办)

2C316F9C940C2F0978924A584CE_CAA7D5C6_32A21

图片四  河洛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研讨会

河洛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召开

图片五  河洛文化研究资料中心

09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