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教师在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学生讲解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
21个行业部门和7个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卓越计划”实施,逐步建立起了行业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的制度化合作,行业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机制已经初步形成。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育部先后组织实施了“拔尖计划”、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试点学院改革等,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系列“卓越计划”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于2010年率先实施。这一计划至今实施了四年多,对于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怎样的作用?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建立行业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制度化合作
问:“卓越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请问“卓越计划”进展如何?
答:“卓越计划”实施四年来,全国已有208所高校的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按“卓越计划”进行改革试点,计划覆盖在校生约13万人。21个行业部门和7个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卓越计划”实施,逐步建立起了行业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的制度化合作。行业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共有6155家企业与高校签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其中626家企事业单位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高校累计投入专项经费约22亿元,签约企业投入经费约4.2亿元。
截止2013年底,已有3届、累计4.7万余名参与“卓越计划”的本科生顺利毕业。根据学校及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整体质量及用人单位满意度都有较大提升。例如:华南理工大学首届卓越工程师班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100%,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学生除了继续深造外,在毕业后都走上相应的研究岗位,不少同学已从普通的分析技术人员,成长为研究院的核心研究人才。
“卓越计划”所取得的进展与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完善组织机制。我们成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工作组。教育部分别与住建部、安全监管总局、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资源部等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成立了行业专家组和工作组,工作组由教育部和行业部门相关司局人员组成,组长由行业部门负责人担任;专家组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教育界专家联合组成,负责行业内“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研究、规划、指导、评价,制订本行业内具体专业的行业专业标准,参与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论证等。
二是制订支持政策。教育部与住建部联合制订了《加强建设类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制订了《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与总政、总参、总后、总装共同发布了《关于实施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知》。我们还加大项目支持。教育部通过“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支持建设了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其中批准工科校外实践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78个,支持经费3.56亿元。此外,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中国民航局等部门将“卓越计划”纳入了行业人才发展规划,给予专门支持。
三是行业、区域联盟因需组建。教育部通过组织召开了省级区域实施“卓越计划”工作交流会、省级“卓越计划”现场经验交流会,争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卓越计划”高校的管理、服务和支持。行业协会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逐步组织开展起多种形式的“卓越计划”实施工作。中国钢铁协会、有色金属协会、黄金协会共同组织13所高校和10家企业联合成立冶金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加强高校和企业间人才联合培养的力度。
四是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完善。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标准。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以“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为基础,联合企业共同建立具有特色的培养标准,并将培养标准细化、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此外,联合制订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培养方案,联合构建面向工程的课程体系,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建设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多渠道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合作交流。
五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初显成效。在企业联合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卓越计划”的关键举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校企合作开展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是开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托。通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问:请问继续深入实施“卓越计划”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答:我们考虑下一步“卓越计划”实施的总体思路是四个“进一步”:
第一个“进一步”:要进一步健全“卓越计划”三级实施体系。建立健全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卓越计划”实施体系,是推动工程教育整体改革的需要。要通过国家级“卓越计划”的引领,带动省级、校级“卓越计划”工作的开展,逐层推进,分类实施,逐步扩大计划的辐射范围,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第二个“进一步”: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协同育人就是要集聚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共同发展、互利共赢。要培养真正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校企双方都要树立育人主体的观念,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第三个“进一步”:要进一步健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理和运行机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组织机构、建设内容、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师生安全、企业和高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经费的投入与使用等方面制订较为全面的政策措施,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
第四个“进一步”:要进一步改进“卓越计划”实施工作评价。为推动“卓越计划”所涉及专业深入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卓越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将开展“卓越计划”实施工作评价,并将计划实施工作评价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衔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将优先接受“卓越计划”专业的认证申请,并同时开展“卓越计划”实施工作评价。
集聚多方资源,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问:随着“建设领域卓越计划校企联盟”等组织的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完善。对联盟今后的发展,您有何建议?
答:我们鼓励高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的“卓越计划”高校与行业联盟。对联盟今后的发展,提几点建议:
第一,完善组织运行机制。要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联盟章程,探索制度化的工作机制,有序推进联盟各项工作。要采取开放的原则,吸收学校、企业和相关利益方加入,集聚多方资源,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第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培养目标协同机制,面向行业企业需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二是建立教师队伍协同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实现高校和行业企业人员的互聘或兼职,调动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三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行业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开放培训基地和项目,高校要主动为企业职工培训、项目研发等提供服务。四是建立管理协同机制,在学生遴选、技术指导、学生管理、质量控制等环节加强沟通配合,进行协同管理。
第三,完善交流研讨机制。要定期组织交流,总结联盟协同育人经验和成果,把带有共性的、规律性的好做法提炼出来,变成可推广的经验。在促进联盟自身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带动我国更多的行业企业参与到“卓越计划”中。
链接
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共有1047所,占高校总数的91.5%;普通高校的工科专业点有15261个,占专业点总数的32.4%;工科专业在校生有558.4万人,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3.1%,其中本科在校生495.3万人,硕士在校生约51.4万人,博士在校生约11.7万人。工科专业点及工科在校生几乎都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我国工程教育的整体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一,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将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