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快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旧版 >> 青年快讯 >> 正文

青春“三下乡”——传承河洛文化,领略非遗技艺

为了更好地了解“河洛非遗”所蕴含着的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6月22日,我校艺术设计学院 “河洛非遗”数字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师生前往伊滨区庞村镇探访了洛阳传统泥塑传承人宫红升老师,观看了泥塑的制作过程和宫老师创作的泥塑作品。

通过对宫老师的采访,团队成员们不仅见识到其作为民间手艺人所拥有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折服于河洛大地古老神奇的传统文化。

泥塑,俗称“彩塑”,是中国民间一种传统而古老的民间艺术。传统泥塑作品用料讲究,工序非常繁杂,泥土需精心准备,经过捶打、摔、揉、过筛等步骤,并在泥土里加些棉絮以加强泥土的韧性,最终作品才不会产生裂纹。之后将混合好的泥土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闷放三天后,再拿出来使用。

要塑造好一个形象,宫老师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最终的创作方案,在经过立桩,定比例、做骨架,打基台等前期的准备工作后,才开始塑形、修改、刻画细节、打磨、晾干、上底色,经过多次调整修改后再施彩绘。整个过程繁琐复杂,全凭宫老师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宫老师的坚持和对泥塑的热爱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作品。他的许多泥塑技艺都是通过自学和摸索的,在绘画的基础上不断地尝试创新。这需要非常大的毅力,他不论严寒酷暑,都能静下心来研究创作,在对这门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生产与生活,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向往。通过走访拍摄,团队成员们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对待艺术创作认真严谨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河洛非遗”数字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旨在利用数字媒体专业对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艺术处理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把“河洛非遗”的传承与传播与新兴媒体传播渠道有机结合,拉近“河洛非遗”与年轻人的距离,最终实现“河洛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