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喜迎二十大,传承历史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洛阳龙门石窟进行探究学习,感受古朴厚重的石窟崖壁,研学美轮美奂的雕刻艺术,领略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为推进石窟艺术文旅文创的融合,实践团收集一些创作素材。
龙门石窟位于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之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代时期,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碑刻题记2860余品。团队成员一行七人走进石窟,感受不同时期石刻的艺术风格,探索像龛的装饰纹样,欣赏“龙门二十品”书法艺术精品。
在1971至1974年期间,奉先寺进行了抢险加固工程实施,此次保护加固工程成为国内第一个大型石窟维修加固工程,在当时中国文物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工程中运用到“环氧树脂灌浆加固围岩技术”,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同时为龙门石窟未来的加固工作提供了技术的支持。
随后,龙门石窟研究院对奉先寺正壁展开日常维护工作,一方面清理了石窟造像表面的积尘,另一方面加固了部分小型危岩体。时隔50年再次大修,2021年年底,龙门石窟研究院启动奉先寺保护工程,重点对奉先寺九尊造像周围的危岩体和渗漏水病害开展治理工作。历时两百余天,卢舍那大佛褪去了面纱,再现真容,保护工程圆满收官。奉先寺作为大唐皇家修建的佛龛,经历无数能工巧匠周密精心的研究考察,建造者通过探索山形、水势、朝向、地质,选择石灰岩岩层厚、硬度小、质细柔,易于雕琢的位置。其次,雕凿而成的奉先寺所处的位置较高,易于保存,无限光辉,无论从哪种角度看来都是气势磅礴,刚柔相济,令人沉醉。龙门石窟研究院此次保护工程中也有了新的发现,卢舍那大佛首次发现表面存在金、银、绿色、黑色、红色颜料元素,普贤菩萨发现了琉璃眼珠。
在此次实践学习中,团队成员感受到了龙门石窟造像的石刻技艺、雕凿的规模、艺术的设计,赞叹我国古代匠师们高超的石刻技艺和智慧。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珍爱文物、传承文明,积极履行文物保护,将我国辉煌灿烂的石刻文化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促进龙门石窟文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