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版 >> 记者之家 >> 美文欣赏 >> 正文
美文欣赏

吏治之思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9日 00:00 编辑:李瑞珍 点击量:

“吏治不清,浊浊尘世;吏治一清,清平盛世”,郦波教授的话揭示了官场状况对于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影响力。《洛阳令》中董宣这种清官的形象,正是每个时代和社会都需要的。

曲剧《洛阳令》讲述了东汉年间性格耿直、为官清廉的董宣,在得罪公主后拒不赔礼认罪、捍卫大汉律法,使得光武帝刘秀对其颇为欣赏并最终封他为“强项令”的故事。

对于《洛阳令》中《生死离别》这场戏,我的感触尤为深刻。董宣在与妻子告别时,唯一能留给妻子的财产竟然是自己平日里作的字画,可见他的廉洁。这使我想起了唐朝时的魏徵,亦是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他晚年重病之时,唐太宗李世民前去他家中看望他,发现堂堂一个高官,家中竟然连一个正厅都没有,李世民十分感动。后来魏徵去世,李世民哀而叹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由此可以看出一国之帝对于清正廉洁之官的渴望。

然而北宋时期蔡京的境遇却恰恰相反。蔡京是历史上有名的贪官,他贪污受贿,舞弄权术,怂恿皇帝贪图享乐,导致朝政荒废,自己也招致百姓愤恨。传闻蔡京最终被贬官流放。流放途中,他虽然携带大量钱财,却很难买到食物,最后落得个饿死的下场。他自己也悲哀地感慨道:“京失人心,何至于此?”。姑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假,它却真切地反映了百姓对于祸国殃民的官吏的痛恨和对好官清官的爱戴。这一点在《洛阳令》中也体现颇深,洛阳万名百姓联名上书为董宣申诉,可见百姓对于董宣这一清官形象的爱戴。董宣公正而得人心,蔡京不廉而失人心。正所谓“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畏我能,而畏我公”。

《洛阳令》的最后一场戏《强项封侯》是整部戏中最为精彩的部分,讲述了光武帝刘秀审判董宣的过程。光武帝在得知事情原委后自知理亏,不能判董宣死刑,于是就让董宣向公主认错以免他死刑,但董宣誓死捍卫大汉律法而拒不认错。他秉公执法而如此大义凛然,着实令人钦佩。这一幕让我想起了达芬奇的画作《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宁枉死也不逃狱,“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就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

《洛阳令》的上演不仅展现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重要的是它给予中国官场以正能量,赋予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形象和精神,并让我们进行思考与反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