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通知 > 正文

全国高血压日——健康生活,理想血压

发布:校医院 作者: 时间:2023-10-08 09:00 阅读:

2023年10月8日是第26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生活,理想血压”。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2.45亿高血压患者,但是近一半的患者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未能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高血压对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的损害是直接的、长期的、进行性的,因此,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所在。

一、高血压的定义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在没有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上肢的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

二、高血压的危害

1.高血压对动脉血管壁是一种机械性损伤,能使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容易在血管壁内沉积下来,从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包括脑动脉、心脏冠状动脉、下肢动脉)一旦发生粥样硬化斑块,进一步进展就可能会发生脑卒中、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下肢间歇性跛行,严重者可直接导致心脏性猝死。

2.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有直接损害。由于血压增高,心脏排血时所遇到的阻力增加,心脏工作负荷加重,日久会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将显著增加。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据流行病学调查,高血压能使冠心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5 倍。

高血压所致的脑损害包括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脑梗死、脑出血等,其中脑出血是高血压最凶险的并发症,是高血压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长期高血压引起脑动脉压力增加,形成脑动脉瘤,动脉瘤一旦破裂即发生脑出血。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斑块后,导致血管狭窄,出现脑供血不足,而斑块一旦破裂,血液中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脑动脉,导致脑梗死。不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临床表现都可能有口齿不清、偏瘫,严重者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长期高血压会促使肾动脉硬化、狭窄,肾素等血管紧张物质的释放会增多,能正常工作的肾脏组织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肾脏缩小甚至萎缩,出现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肾脏一旦受到损害,肾素等血管紧张物质的释放又会增多,从而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并产生恶性循坏。


三、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高血压

1.限制钠盐摄入:钠盐摄入过多,高血压的风险增加,长期限盐可延缓血压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速度。我国居民平均食盐摄入量超过9g/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日,建议用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

2.减轻体重:超重和肥胖可导致血压升高,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腹型肥胖可能与高血压有更强的相关性。建议超重和肥胖者减轻体重,腰围男性控制在﹤90cm,女性﹤80cm。

3.适量运动:运动可降低交感神经活性、缓解紧张情绪、减轻体重,降低高血压发生风险。建议根据自身条件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同时进行适当肌肉力量练习和柔韧性练习。

4.戒烟:吸烟可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建议戒烟(包括传统烟和电子烟)。

5.戒酒:大量饮酒使血压升高,不饮酒对健康最有益。推荐高血压患者不饮酒。目前在饮酒的高血压患者,建议戒酒。

6.保持心理平衡: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抑郁状态可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负面情绪。必要时积极接受心理干预。

四、降血压的7个误区

误区一:血压正常就停药

有高血压患者认为,吃了降压药把血压降至正常,意味着病治好了,就可以停药。殊不知,血压在停药后,会再次升高,而间歇用药更易引起血压波动,对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愈发严重。

目前,医学界尚未找到根治高血压的良方,因此高血压患者通常需要终生服用降压药。一般只有能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而使血压下降的轻症病人,在严密监测血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减少用药量。

误区二: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

除高血压危象外,降压治疗应缓慢进行,使血压在4~12周达标。降压速度过快,反而可能使已经适应长期高灌注压的高血压患者因为不适应而出现头晕,引发对降压治疗的怀疑。

如果血压降得太低,会导致大脑血流灌注不足,甚至诱发脑卒中。因此,降压治疗不能过急、过度。

误区三:老年人血压高没关系

常有人觉得老年人血压高是正常的。这一错误认知在老年人群中尤其突出,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事实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无年龄划分。推荐65~80岁的健康老年人只要能够耐受治疗,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就应该开始药物治疗。

误区四:无需改变生活方式

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得了高血压后,只要遵从医嘱,坚持长期规律服药即可,无需改变生活方式。事实上,高血压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吸烟、酗酒、肥胖、高钠低钾饮食、体力活动不足、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可能诱发和加重高血压病情。因此,改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压药对控制血压都很重要。单纯靠吃药而忽视生活方式的改变,难以长期稳定控制血压,或者说要额外多吃药物对抗不良嗜好带来的血压增高。

误区五:频繁更换降压药物

有些患者在服药后,几天内没有看到效果,就会要求医生更换降压药物,使血压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实际上,大多数长效降压药物需要连续服用2~4周才能充分发挥降压效果,达到最大疗效。因此,要遵从医嘱,服药一段时间后再评估降压效果。

误区六:保健品能治疗高血压

有些患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不愿意长期服用,又听闻某些保健品能够治疗高血压,于是盲目依赖保健品降压。实际上,现在许多商家夸大养生疗法和保健食疗的疗效,说其可以代替药物治疗,这都是错误的。

误区七:没有症状就没有问题

血压升高会导致头痛、头晕、头胀等不适症状,但有些患者高血压病程长,身体已经耐受不适,因此可能并没有什么感觉。需要强调的是,没有不适不代表升高的血压对身体没有危害,等到发生了心肌梗死、脑梗死、脑溢血等并发症的时候已然为时已晚。因此,只要血压升高,具备用药指征,无论有没有症状都应该用药。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明确指出,到2022年和2030年,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分别不低于55%和65%;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不低于60%和7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将高血压防治关口前移。让我们从自身做起,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压,一旦确诊,要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规范、正确地长期服用降压药,并使血压稳定达标。(来源:科普中国、健康中国)(李颖雪整理    赵喜花审核


校医院

2023年10月8日


上一条:秋季呼吸道疾病预防科普知识    下一条:校医院召开迎双节值班和安全工作会议

栏目列表
推荐文章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