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 返回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示范校建设专题网>>政策解读>>正文

能力本位教育视域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路径

更新时间:2017年09月13日 15:49点击次数:字号:T|T

能力本位教育是以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为出发点来定位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管理教学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整个培养过程必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以致用为宗旨、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标准为依据、以全面发展为原则,充分体现“行业特性、岗位特征、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学生特长”。


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能力建设是突出能力本位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在具备一定学术水准和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更要具备丰富的社会、生产(管理)实践经验,富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即具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双能”(“双师型”)素质。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将此项工作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要务来抓实抓好,特别要注重教师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培养。

规划与制度先行

加强双师队伍建设重在规划与制度先行,规划是前提和依据,制度是规范和保证。

在规划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都有相应规定。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结合本校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双师队伍建设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和措施,并对“双师型”教师数量、结构等提出刚性要求。应用型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应不低于60%,其中兼职教师可占25%以上;取得技能等级证书、执业资格证书以及非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证书等人数应当不低于“双师型”教师(含兼职)的85%;参与生产一线应用性研究项目占科研立项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

在制度方面:要在技术技能和执业资格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建立“双师型”教师职业资格制度;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与程序,规范双师素质教师的准入机制;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双师素质条件及“双师型”教师结构比例等作出规定;制定“双师型”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及其职务聘任办法,将实践教学水平、实践能力以及应用研究成果和服务社会业绩作为评聘的主要依据;积极推行“双师型”教师评聘教师外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制度;进一步健全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引进与培养并举

引进和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两个重要环节。目前,引进的重点应该是具有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培养的重点则应当是缺乏社会生产(管理)实践经历的大批青年教师。

在引进方面:在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高学历人才的同时,着重引进有较强专业技能且有一定学术研究水平的工程和专业博(硕)士以及有一定生产(管理)经历的高级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还要注重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行业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行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努力打造一支满足数量和结构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在培养方面:要建立教师技术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可采取专门进修、培训考证、技能大赛、顶岗实习、挂职锻炼、青年导师制、访问工程师以及参加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有计划地定期安排教师到行业企业、相关科研院所和其他专门培训机构进行实践技能和实务操作培训,参与工程实践、产品研发、管理实务等活动,全力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特别是前些年引进的缺乏生产和管理背景的年轻教师,要着力强化实践应用能力训练。

专职与兼职结合

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缓解目前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短缺矛盾和提高应用型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要妥善处理好几个问题:一是专兼比例要协调。要以学校专职教师为主、社会聘用兼职为辅,两者构成以3:1较为合适。二是职能分配要合理。专职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兼职教师以实训指导为主,专职教师可承担实践教学,但兼职教师承担理论教学要从严把握。三是专兼结合要紧密。专职与兼职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契合“双大纲”一体化要求,不能相互脱节。

教学与科研并进

应用推动科研,科研支撑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服务应用。产学研用结合是应用型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当下,最重要的是推动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并进。一要制度激励。在业务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作出应用技术研究的制度要求,在项目申报与成果鉴定、资金配套与资助、评奖评优与工资晋级以及参加各种技能大赛等方面予以政策激励,引导和鼓励教师开展项目研发、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二要平台助推。通过校际、校地、校企、校研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协同创新中心或大学科技园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努力打造产学研平台,为教师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创造有利条件。三要项目驱动。深度融入行业、企业,以应用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横向课题为载体,大力开展合作研究和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让教师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实现应用知识充电、科研水平提升和服务能力增强。


深化教学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突出能力本位的核心环节。目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课程建设方面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区分度不大,未能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的要求。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按照“突出能力本位和强化应用特色”的原则,全面深化课程建设。

创新课程体系

在分析专业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的基础上,创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按照“强化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突出能力本位”的思路,设置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课程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下设公共基础必修和个性拓展选修两个课程模块,学科教育平台下分别设学科基础必修和选修两个课程模块,专业教育平台下设专业主干必修和专业方向选修两个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应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必修课程应体现学科特征、共性发展和专业群要求,选修课程应体现专业方向、个性发展和创新创业要求。

整合课程设置

对照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分解能力要素,系统整合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在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时,要以实用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提高课程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在整合学科教育课程时,要以拓宽专业口径为原则,确保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性、系统性及其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度;在精选专业教育课程时,要以行业要求为依据倒推课程选择,充分体现实用和专业特色,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的匹配度。

优化课程结构

在处理课程结构及其学分(学时)关系时,采取以下措施:缩减理论课,增加实践课,人文社科、理科和工科的实践课程分别不少于255%、35%、40%;缩减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选修课一般不少于40%;缩减公共必选课,增加应用类课程;缩减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缩减第一课堂,增加第二课堂。同时,增设个性发展、职业能力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调整教学进程

根据产业链设置专业群,推行专业大类招生。按照“前期大类趋同,中期分化集约、后期个性发展”的思路,本着“学科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有效衔接、前后课程的逻辑关系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原则,科学安排课程进程。前期主要开设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中期主要开设学科基础选修、专业主干必修课程;后期则以专业方向和创新创业课程为主。实践类课程恰当地安排在前、中、后期。


强化实践教学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树立能力本位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克服学用脱节、知行分离,着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

匡正实践教学目标

一要突出应用性,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生产(管理)实践的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解决好“接地气”和“用得上”的问题。二要强调职业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适应能力,解决好“受欢迎”和“好就业”的问题。三要强化技术性,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解决好“上手快”和“有专长”的问题。四要体现创新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解决好“后劲足”和“善创业”的问题。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构建全过程、立体式、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架构为“三大平台+六大模块”:一是公共基础实践平台,可设置公共基础实践和综合素质训练两个模块。课程包括学科基础实验、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思政课实践、军训、公益劳动以及课外活动等,主要训练工具性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社交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二是专业认知实践平台,可设置专业基础实践和职业素养训练两个模块。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实验实训、职业素养培训、社会调查与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主要训练专业基本技能、专业认知和职业素养。三是专业技术实践平台,可设置专业技术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两个模块。课程包括专业实习实训、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创业活动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等,主要训练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创业等综合应用能力。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一要对照专业群整合优化校内基础课、专业课和学科实验室资源,通过加大投入,创建“功能集约、效果仿真、开放充分、运行高效”的自主型示范实验实训中心。二要拓展渠道,利用地方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满足专业群实习实训要求、与校内互补性强且相对稳定的联合型校外实训基地,有条件的,可共建嵌入式实验室或车间。三要发挥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平台的作用,为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有利条件。另外,学科、专业相近的高校可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一要实现“四个转变”,即从演示型向实战型、从验证性向设计性、从限制性向开放性、从单一性向综合性转变。二要创新教学路径,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路径,让学生真实体验实战训练。三要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力推行“教学做一体”和“产学研合作”。四要丰富教学载体,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技能培训考证、学科(技能)竞赛、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编辑:)
Baidu
sogou